學名Duttaphrynus melanosticus

其他俗名:癩蛤蟆、癩刺、Spectacled toad

黑眶蟾蜍

蛙形態:大型肥胖,四肢粗短,雄蛙約5-6公分,雌蛙約5-8公分。體色變異大,有黃棕色、黑褐色或灰黑色,有些有不規則棕紅色斑。皮膚粗糙,除了頭頂,全身佈滿大小不等的疣粒;頭部具有黑色稜脊,從吻端經眼眶而達鼓膜上方,在眼睛上方形成明顯眼眶。鼓膜大而顯著,耳後腺長橢圓形。腹部粗糙,有許多顆粒,乳黃色夾雜棕色或灰色斑。前肢無蹼,後肢有半蹼。指及趾端、嘴唇及纍粒尖端也都是黑色。雄蛙有單咽下外鳴囊,鳴囊部分的皮膚顏色為橘紅色,第一、二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

成蛙生態:平常棲息在闊葉林、草叢、開墾地及住家附近,繁殖期時會遷移到溪流及池塘等開闊水域。2~9月繁殖期常大量聚集於水池、溪邊、濕地高聲鳴叫交配。雄蛙高聲而連續的「咯、咯、咯」鳴叫 聲,和盤古蟾蜍微弱中斷、短促的叫聲很容易區別。

黑眶蟾蜍雄蛙。

卵及蝌蚪:卵為黑色,每次產卵可達5,000粒,常成雙條排列於膠質卵串中,卵串常可達8公尺以上,纏繞在水草或石頭上;蝌蚪菱形棕黑色, 尾鰭色較淺並有細紋。

分布:中國及亞洲南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等各國及臺灣全島600公尺以下地區。

保育等級及紅皮書受脅類別:一般類野生動物;暫無危機(LC)。

黑眶蟾蜍抱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