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Bufo bankorensis Barbour

其他俗名臺灣蟾蜍、癩蝦蟆、Central formosan toad

盤古蟾蜍抱接。

成蛙形態:大型肥胖,四肢粗短,體長6~12公分,是臺灣原生種蛙類中體型最大的蛙。體背粗糙,布滿瘤狀疣粒,顏色深灰、黃褐、深褐或鐵銹色。眼睛後面有1對明顯而突起的耳後腺,耳後腺外側黑色。鼓膜不明顯。體側有些有深色縱紋,從眼後沿著耳後腺斜伸到腰部。有些有背中線。腹部粗糙,有許多顆粒,乳黃色夾雜棕色或灰色斑。前肢無蹼,後肢有半蹼。雄蛙常比雌蛙略小,手掌內側隆起成婚姻墊,並有黑色婚刺,鳴囊不明顯。

成蛙生態:行動緩慢,經常出現在開闊的闊葉林、草地、開墾地或住家附近,守候在步道、空地或路燈底下昆蟲多的地方覓食;因具有毒性,天敵較少。一般於10~2月秋冬季繁殖,繁殖期時會遷移到溪流或靜水池附 近。雄蛙的鳴囊不明顯,很少鳴叫,只在人為干擾或被其他雄蛙誤抱時, 才會發出「ㄎㄡ、ㄎㄡ、ㄎㄡ」的釋放叫聲。

卵及蝌蚪:卵為黑色,每次產卵可達5,000粒,常成雙條排列於膠質卵串中,卵串常可達10公尺以上,纏繞在水草或石頭上;蝌蚪全身都是黑色,常大群聚集在一起。

分布:臺灣特有種,平地到海拔3,000公尺都有分布,容易在森林、步道、果園、溪流、都市近郊看見。

保育等級及紅皮書受脅類別:一般類野生動物;暫無危機(LC)

盤古蟾蜍。
盤古蟾蜍抱接及卵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