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態的蕭杏仰短短幾年內就成為生態攝影的好手。 1960年代出生於桃米的蕭杏仰,則是從對生態一無所知,到成為生態解說員,她的蛻變與求知之路,如蛹般歷經層層考驗終於成蝶。 921地震前,桃米社區可以說是埔里鎮最窮困的村落,蕭杏仰的父母靠著掘麻竹筍維生。她回憶,天還沒亮她就要上山幫忙父母掘筍,趴在地上工作,弄得全身泥土髒兮兮,帶著一身狼狽上學。另要到工地幫忙父親做小工,調和水泥、砌紅磚,5個兄妹上學的註冊費靠著掘筍、砌磚不夠支付,還要靠著父母去標會,如果沒標到,她經常成了班上唯一交不出學費的學生。 一如當時多數的同齡者,國中畢業她選擇逃離家園,前往繁華的台北打拼。她在台北習得美容美髮的技術,不僅養活自己,也濟助了家人。沒想到921地震娘家全倒,哥哥過世,她選擇回到家鄉照顧年邁雙親。目睹震後故鄉的轉變,蕭杏仰熱切希望能夠多認識哺育她長大的土地與參與的管道。 桃米女兒蕭杏仰(右1)從對生態一無所知,但憑藉著求知的熱忱最終取得生態解說員的資格。 在社區好友的鼓勵下,蕭杏仰到生態解說課程教室旁聽,初生之犢的她並參加青蛙解說認證考試。「結果拿了鴨蛋!」她笑著說。雖然對結果感到失望,「每次出門只要記得一種物種就好,積少就會成多。」生態專家彭國棟的一席話鼓舞著她勇敢築夢。 繼青蛙之後,她對「再現埔里蝴蝶王國」的推動感到興趣,可惜沒趕上第一波初級蝴蝶生態解說員培訓。知道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有相關課程,她大老遠跑去集集旁聽。每逢蝴蝶解說員出去蝶調時,她就當個小跟班,在旁邊認真聽、努力記。剛開始為了藏拙,連蝴蝶的名字都不敢叫,同行的解說員陳金鳳鼓勵:「大方把蝴蝶的名字叫出來!叫錯也沒有關係,這樣你才會真正認識牠。」 2014年,恰逢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合辦「生態觀光與產業發展人員培訓課程計畫」,她在青蛙只認得小時候吃過的虎皮蛙跟金線蛙兩種、蝴蝶只記得可以賣錢的情況下,勇敢報名,要扎根學習。她自認書讀不多,專業學得慢,但憑著求知的熱情和一股拼勁,那次生態認證考試,她得了全班第1名。 蕭杏仰鏡頭下的莫氏樹蛙亞成哇。 蕭杏仰鏡頭下莫氏樹蛙可愛的模樣。 蕭杏仰攝影作品「小鸊鷉育雛」。 2018年起,她接連加入埔里蝴蝶森林公園調查、保育及解說專業人力的教育培訓,透過縝密的教育培訓,不僅專業有所增進,一開始連手機照相功能都不太會用的她,幾年下來生態攝影的功力也突飛猛進。從生態紀實,朝向自然美學研習,在山巔溪谷,經常可以見到她與同好架起相機,按下快門,捕捉光影的變化、生命的悸動,作品有其獨特的美學觀點。 當大家追著珍稀蝶種跑,她對著紫斑蝶、小灰蝶自在喜樂。「我沒有頂級的設備,可是我有自己的感覺,大自然給我們那麼多,再普通也值得用心去面對。」她學會信任自己的感覺,開始欣賞每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尊重每一樣遇到的物種。 蕭杏仰攝影作品「黃裳鳳蝶」。 儘管作品不輸專業攝影家,但她仍謙虛地自評成績只有59分。雖然常常趴在泥地水灘,全身髒兮兮,但看著鏡頭下的毛蟲蛻變、飛鳥展翅……內心的感動不可言說,心境也跟著沉澱下來。「許多難過的情緒,都在山林裡消失了。」 2018年5月,紙教堂「流」藝廊舉辦的「CATCH 59 分」生態攝影展,是蕭杏仰首次的個展,引起一股震撼,眾人驚訝於她短短時日的突破,也驚豔於她鏡頭下的深刻視野。 埔里蝴蝶森林公園的美好,隨著蕭杏仰的成長與攝影作品的流傳,讓更多人知道,原來守護蝴蝶生態的過程中,成就的不僅是蝴蝶而已。 * Read more articles Previous Post「永遠的班長」李榮芳 You Might Also Like 攜手生態保育之路的游釗敏 3 2 月, 2023 從電腦房跨域大自然的曾素梅 3 2 月, 2023 追逐蜓蹤的呂君亭 3 2 月,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