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蝴蝶的分布及調查研究上,埔里及附近的眉溪、南山溪、本部溪、乾溪、獅子頭、霧社、梅峰、翠峰、北山坑、日月潭等地,是1930至1990年間中外蝴蝶研究者調查、研究、採集及研究論文最常到達或記錄的地方,而埔里鎮附近的彩蝶夢谷,曾與高雄美濃區黃蝶翠谷、茂林區紫蝶幽谷合稱台灣三大蝴蝶谷。1960至1970年中期,是台灣蝴蝶採集、加工及外銷的鼎盛期,單單埔里從事蝴蝶買賣的店家就有47家,蝴蝶工藝產品行銷國內外,為埔里贏得「蝴蝶鎮」的稱呼。

     從1970 年代開始,台灣面臨工業快速發展,都市人口過度集中,農地迅速消失,環境破壞等課題。在人與環境日漸失衡之際,在在影響人類的永續發展。1999年的921地震重創埔里,震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新故鄉」)隨即投入埔里鎮桃米社區重建,透過資源的盤整,願景的創發,在跨域合作下循著「生態為體.產業為用.文化生根」的發展途徑,讓桃米從老舊沒落的社區逐步邁向生態村之路。

     根據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林宗宏教授的研究指出,「新故鄉」成功以生態保育結合生態旅遊,透過教育學習,培力社區居民的能力,讓桃米社區從埔里鎮最貧窮的社區,躍升為921地震重建區社區家戶所得成長率最高之地,「這是台灣地方創生的典範。」

2010年一群關心埔里未來發展的人士,於紙教堂園區開會討論,逐漸凝聚出以蝴蝶做為埔里在發展的共識。

    有沒有可能將桃米邁向生態村的經驗放大?讓埔里往宜居城鎮邁進?

    2010年,大埔里地區觀光發展協會成立,集結57家業者和近百位會員,並組織了「埔里鎮願景規劃與執行推動委員會」,當中擔負願景規劃組之責的「新故鄉」,在紙教堂多次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生態城鎮國內外範例的分享與埔里願景規劃座談。

     「埔里以前是一個蝴蝶重鎮,是否可以重塑一個美麗的蝴蝶鎮呢?」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新珠提出,在她任職⟪新故鄉雜誌⟫期間曾撰文「再見,蝴蝶村」探究埔里的蝴蝶加工產業史,留下深刻的田野印記。

     「新故鄉」和埔里的非營利組織和有志之士,歷經半年的開會討論,與埔里關係密切的「蝴蝶」,得到高度認同,也確認了蝴蝶生態保育及生態產業的發展方向。

    2010聯合國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在日本舉辦,並通過《里山倡議》,致力於「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也在這一年,埔里要在「蝴蝶」的引領下,透過永續的自然資源管理和使用,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妥善維持,要為被邊緣化的鄉鎮,找到一條可以兼具地域振興與社區營造可以同軌前進的道路。

在跨域多元合作下,開啟再現埔里蝴蝶王國的新夢想。
新故鄉於埔里鎮公所召開「再現埔里蝴蝶王國」諮詢會議。

    在埔里社群形成以蝴蝶做為城鎮未來發展的共識後,為了瞭解埔里鎮目前蝴蝶、食草及蜜源植物之種類與數量,以提供評估蝴蝶棲地再造及觀光、文化產業發展所需之基本資料,18C巧克力創辦人茆晉日牂率先捐出20萬給南投縣大埔里地區觀光發展協會,贊助「埔里蝴蝶保育與生態旅遊專案輔導計畫」,並委由生態專家彭國棟率領蝴蝶及蛾類專家左漢榮、蝴蝶及鳥類專家俞榮華、特生中心副研究員邱美蘭等人組成調查小組,自201012月至20115月,進行大埔里地區10條路線為期半年的蝴蝶資源調查,並就蝴蝶保育與生態旅遊事宜提供諮詢服務具體意見及建議。

    隔年,「新故鄉」結合南投縣大埔里地區觀光發展協會等民間組織,在埔里鎮公所及南投縣文化處的協力下,以「再現埔里蝴蝶王國」――生態城鎮見學網絡的建構與推展計畫參加文建會社區營造亮點計畫的甄選。在亮點計畫的支持下,從20112013年「新故鄉」在產、官、學、社跨域合作下,宣示蝴蝶復育、打造生態城鎮的願景工程全面開展。

蝴蝶是埔里最具特色的生態資源,賦予物種更多內涵與價值,相信將可引領城鎮的未來發展。

     爾後,在文化部、環保署、水保局南投分局和林務局等部會的支持下,「再現埔里蝴蝶王國」從蝴蝶資源調查到棲地營造;從生態解說員培訓認證到蝴蝶環境教育列車的推廣;從蝴蝶資訊庫的建立到蝴蝶生態旅遊軸線的推動;從蝴蝶藝文活動的辦理到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的成立;從埔里蝴蝶森林公園到大埔里地區生態保育綠色網絡的推展,皆依循在地域資源有效應用下,以生態環境為本,住民為主體,在互助合作下,在蝴蝶的引領下,朝著共創人與環境雙贏的理想持續邁進。

                                                                                                                                                        *